2011/01/20

恐歸族

恐歸族

「恐歸族」大增 在故鄉留守老人難過年 


恐歸族 不是不想回家,而是不敢回家

中國近來最熱門用語「恐歸族」,背後反映出留守老家的老人們今年難過年,也顯示年輕人在都市謀生難的壓力。


陰歷臘月29,按照河南傳統習俗要「蒸饅頭」。中新社報導,河南駐馬店的王先生在妻子的催促下無奈地到超市買年貨。他獨自拎著購物袋,扶著樓梯扶手,氣喘吁吁地爬上6樓,「不買糖了,孩子今年不回家,沒人吃。」王先生覺得「這個年一點滋味都沒有」。

兒子大學畢業後留在深圳工作,王先生家裡只剩下4個老人--80多歲的父母親和王先生夫婦。2月初,王先生夫婦和往年一樣問兒子年底何時回家,得到的答案是「加班,不回了」。

事實上,王先生的兒子只是中國眾多「春節恐歸族」的一員。這是近期中國興起的一個新名詞,指那些在外地工作、由於種種原因無法回家團圓的人們。

 


經濟壓力、父母逼婚、春運一票難求 是「恐歸族」的「恐歸」理由

報導說,「恐歸族」的恐懼並非對回家有所抗拒,而是在節日回家的種種煩心事折磨下一種本能的反應。

王太太說,兒子沒什麼錢,火車票又不好買,才主動申請加班。「我每次一接他電話,他奶奶就問他什麼時候回來,以前讀書還有個寒暑假放,現在1年只能回1次,兒子還不回。」

上海的黃小姐也選擇加入「恐歸」行列。她說,今年沒什麼積蓄是原因之一,另一個原因是自己已步入適婚年齡,暫無理想對象的她害怕父母嘮叨不停。

一些網站和報紙的問卷調查顯示,經濟壓力、父母逼婚、春運一票難求、同輩攀比壓力大等等,是頗為流行的「恐歸」理由。

面對兒子託老鄉捎回的禮物,王太太沒有心情拆開就放在一邊,「我原本打算偷偷匯點錢給他,讓他手頭寬裕點好回家,可這孩子倔,要面子,不聽話。」

社會學家認為,中國有一種傳統文化心理叫「衣錦還鄉」,所以導致恐歸族壯大的局面。目前眾多家庭獨生子女居多,春節期間留守父母會更容易感到孤獨。 (中央社台北13日電)

恐歸族

恐歸族,存在久矣,每逢佳節倍思親,他們不是不想回家,而是不敢回家。最近,網路出現一篇來自大陸的文章,題為「一個漂泊在外的應屆畢業生寫給農民工父親的懺悔信」,所謂應屆畢業生,係職場新鮮人,農民工則是勞動階層。這篇文章廣為流傳之後,恐歸族一詞遂應運而生。

 「一」文字字蘸滿孺慕,卻又句句流露酸楚,文章中寫道:「我實在不敢回家。我算了一筆帳,年底拿到工資,交了房租,春運(春節運輸)的車費就要四百多(人民幣),到時候我估計連幫媽媽買件毛衣的錢都沒有。爸!兒子沒臉回家呀!」,讓人讀來,不由一陣心酸,一陣潸然。

 「今歲今宵盡,明年明日催。寒隨一夜去,春逐五更來。」這是描寫除夕的詩。一年三節,華人尤重春節,待到除夕夜,家人團圓圍爐,其樂融融。然則,每逢除夕思歸日,應是年終自省時,「一」文作者,思歸之心油然而起,悽然之情頓時而生,他思歸又恐歸,觸動了多少人的心。

 台灣失業率居高不下,即使職場中人,多少人待遇相當菲薄。但富年好過,窮年也不妨好生過,當知父母倚門望,且莫當個恐歸族,誠如清朝蔣士銓詩句云:「見面憐情瘦,呼兒問苦辛。低回愧人子,不敢嘆風塵。」(中 華 日 報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 
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|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- Premium Blogger Themes | Facebook Themes